北京智慧城市治理:“城市车速提高15%”是怎样炼成的?
最强大脑——“城市车速提高15%”是怎样炼成的?总台央广记者专访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运行保障科科长王阁。
“城市大脑”让交通实现最优调控
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一个“城市大脑”,就是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平台,这个“城市大脑”在北京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交通领域的作用尤其明显。以副中心为例,被称为“城市大脑”的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建成投用后,副中心的车速提高了15%。车速提高15%是怎么做到的?
王阁:我们交通方面的管理与保障都是通过“城市大脑”来实现的。目前通州区906平方公里范围内,除了在建道路之外,所有的路口都已经实现了联网联控。联网联控之后,特别是155平方公里在内的信号灯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就是通过对路口的单点控制、对一条路的控制,还有整个区域的一个面的控制,达到信号灯整体全区域的协调控制,这样最终可以实现交通最优调控,达到了提高车速15%的效果。
记者:您刚才说到通过信号灯的控制来提高车速,现在提高了15%,这是跟市民关系十分密切的显性效果。实际上除了提高车速之外,“城市大脑”对交通治理的作用应该还有很多。具体介绍一下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阁:对交通的治理,我们不光是服务于车,也服务于人,因为路上不光有车,也有行人,我们也要以人为本。我们也做了方便行人优先的“行人自适应”,也就是说行人在过路口的时候,对行人方向斑马线上的红绿灯,特别是在车流量不多的情况下,比如夜间,就优先服务于行人,等待超过8秒,红绿灯会优先放行于行人,这样便于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大脑”助力环保和地下管网治理
记者:交通治理是城市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副中心目前还构建出了哪些应用场景?为城市治理解决了哪些问题?
王阁:目前我们还建设了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系统,服务于垃圾分类这项工作。这里分成两端,一个是居民服务端,还有一个是企事业单位的服务端。它是从垃圾分类的源头到中端运输,还有末端的垃圾处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全流程管理。我们还建设了地下管线系统,可以通过手机,使用AR增强现实技术,实时查看当前地下管线排布情况,这样可以为抢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这个应用也是北京首创。
智慧城市治理中的“数字孪生城市”是什么?
记者:除了“城市大脑”,我们还想说说另外一个概念——“数字孪生城市”,因为它也是智慧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提升市民的获得感。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数字孪生城市”?
王阁:“数字孪生城市”最直观的解释就是根据现实城市建设出一个虚拟城市。“能感知”是要求“数字孪生城市”的虚拟城市中,要有与现实城市同步的一些物联感知的设备,要能触摸到真正城市发生了什么,这里就涉及我们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感知。另外,“会思考”是我们获取了数据之后,要围绕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数据的汇聚和数据的分析,达到让城市“会思考”。“可进化”是虚拟城市要进行迭代更新,不能停,比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日新月异,在虚拟城市中也要日新月异,要进行更新。“有温度”是得围绕市民的真实需求,不能偏离主题。
“数字孪生城市”让“城市体检”更高效
记者:您刚才说到的是“数字孪生城市”的一种理念,具体来说,您认为“数字孪生”具体应该怎样应用到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当中?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王阁:我们逐步建设成“孪生城市”这个系统,建成后我们的目的是要便于高质量的城市管理,最终实现对城市的数字体检。城市是否健康,要每年进行体检。现实中对现实城市体检的工作过于庞杂,投入资金过大。建成“孪生城市”之后,就依靠数据在一定周期里,比如每年或者几年,对城市有一个数字体检,能够得出一个体检报告,最终可以向社会发布健康指数。让市民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怎么样,让城市管理者知道我们哪个地方是健康的,哪个地方是有缺陷和不足的,需要补充完善,就很直观。
智慧城市治理要“抓痛点”
记者:在您看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的“数字孪生城市”以及“城市大脑”,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王阁:我们重点有两个方面,第一,从解决城市的痛点着手,开始建立这个“城市大脑”,比如副中心成立以来,有大量的人会搬到副中心,人流、车流量变大的情况下,制约的一个方面肯定是交通,所以我们从一个痛点着手来建设这个“城市大脑”。其他的城市也是一样,近期或者未来城市的痛点在哪,就从痛点着手。第二,“地上地下一张图”方面,从“数字孪生城市”这个概念来讲,我们不光是地面上城市外貌的一种孪生,应该更注重的是内在的一种孪生,因为这是最考验一个城市管理久久为功的能力,地下管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它的体量非常大,排查起来非常难,有一定的周期。我们用了近7年将地下管线的排布情况摸查清楚,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区域范围内地下管线普查任务。最终我们整合在“城市大脑”当中,就形成了地上和地下管线的三维城市的管理,达到了“地上地下一张图”的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