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展“互联网上的适老化改造”
“您手机可能中病毒了。”“那我用酒精棉花擦下行不?”
“我的App为啥总是不稳定?”“您试试返回桌面”“好的,我现在已在桌面前坐下了,接下来怎么办……”
支付宝有一条针对65岁以上用户的“暖洋洋专线”,以上是专线今年初接到的两通真实电话。看似笑话,却令人心酸。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如何帮助老人摆脱智能困境、弥合数字鸿沟,是上海从未遗忘的重要一环。既要速度,更有温度,成为上海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态度。
数字友好无障碍
在今年7月上海市发布的推进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升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水平,被列入“底线民生”范畴。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了解到,目前上海已启动“数字伙伴计划”,从改造互联网应用、建设“一键通”场景、线上线下培训三方面入手,不让老年人、残障人士在数字化转型中掉队。
改造互联网应用,是要让各类公共服务类网站和App的操作更为友好。上海达达集团旗下的京东到家App,现已开设长者版,通过调大字号、加大行距、简化界面,便利老人使用。老年用户乐坏了,说“不戴老花眼镜也能看清楚了”。达达集团更创新设计了全域应用程序语音提示,特殊人群点到App的任一层面,都会有详细语音提示与帮助,老人、残障人士由此不再惧怕线上即时购物。据悉,长者版今年9月上线以来,已累计完成订单近10万单。
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也是率先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在线新经济企业之一,除了推出“大字模式”外,平台还挖掘老年群体兴趣,目前已形成总量超过两万集的内容储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
据悉,今年年内,将有超过130个与百姓关系密切的App和公共服务网站完成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其中“一网通办”、交通银行、盒马等企业和单位已率先发布了改造后的新版应用。
与此同时,建设“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也在多部门携手下加快推进。在松江区部分社区,正在看电视的老人,拿起遥控器切换至“一键通”,便有6个专用按键跳出来。老人轻击“出行”,直接说“我要去松江区中心医院”,哪怕说的是本地方言,后台服务人员也能秒懂,并在10分钟内将车辆信息发送到手机。这是上海仪电所开发的惠民养老应用。考虑到“看电视”这一老人高频习惯,上海仪电探索将各类养老服务直接嵌入电视,实现高效与便捷应用。另悉,“预约就医一键成”“紧急救援一键通”“政策咨询一键知”等高频急难场景,也都在各区加快建设与试点中。
让老人玩转数字生活,线上线下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也必不可少。目前,上海已全面开启为老助残数字化培训,除了认定上海老年大学等单位为首批“数字为老培训基地”外,上海市经信委还招募了1200余名“信息助力员”和600名“数字体验官”。“信息助力员”负责深入社区、网点,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提供咨询和帮办,辅导社区老人学会使用常用的智能化应用服务,如出示健康码、微信聊天、打车、支付、就医等。“数字体验官”则均由60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组成,他们更像“啄木鸟”,通过体验各类智能化设备、应用软件等,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由上海市经信委建立沟通渠道,及时督促政府部门或企业整改。
确保一个也不能少
目前,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比重已超过35%,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服务这一庞大群体,目标是“确保一个也不能少”。
改变正悄然发生。今年63岁的上海退休语文老师江建芳,热爱唱歌和朗诵,弹得一手好钢琴,在做教师之前还曾做过播音员。她在喜马拉雅上开设账号“风中的木棉树”,成为一名主播,并开设《沪语童谣》节目,用上海方言演播童谣歌曲。目前,她所有节目的播放量已超过330万。
上海老年大学一位奶奶级学员,过去很抗拒上网,但被上海老年大学“数字为老培训”技术武装后,“胆子越来越大”。她告诉记者,最近她报名参加了一门线上绘画课程,“教我的老师20多岁,跟我在线上一起学习的同班同学大多七八岁,我画的作品,被这些小学生们赞美是‘神仙功夫’,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岁……”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盛雪锋也注意到一个新现象,今年以来,抖音上出现了大量教中老年人画画的博主,这间接说明,老年人上网的积极性正变得越来越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既要速度,更有温度,从长远看是非常有意义的。想象一下,10年后,老年人依旧能作为数字智能应用的活跃群体,停留在上海在线新经济中,这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后劲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