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图片

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时间: 2021-11-26 10:54:36 资料来源:本网
【打印】
【字体:

  2021年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蓝皮书是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季主编的反映数字政府建设最新进展,探索政府数字化转型路径,总结政府治理的典型经验,为新阶段提升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的首部年度权威报告。

《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2.jpg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政府建设的任务,单独设立“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章节,明确提出要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等任务要求。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的主题是: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既是顺应变革趋势、构筑数字化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时代之需,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必然要求。本年度报告将重点梳理总结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最佳实践,为新阶段提升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围绕2020年以来我国在数字政府建设领域的工作重点,梳理了在政策保障、规则体系、规划建设、政务服务、数据治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客观分析了数字政府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在对我国数字政府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政府建设的未来路径和发展建议。

  第二部分是分报告,主要由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省级政府“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调研报告以及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组成。

  第三部分从“政府数字化改革”的角度,重点介绍了河北、江苏、贵州、武汉、南京、青岛和深圳等地区的政府数字化发展现状和建设成果,各地区积极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四部分为“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篇,该篇从实践出发,重点介绍了浙江、河南和广东三省“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思路,为高质量建设数字政府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五部分从“移动政务服务”的角度,介绍了内蒙古、江西、四川和云南在推动移动政务服务过程中的特色实践,对全面推进移动政务服务建设、助力畅通线上服务渠道、提升在线服务效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六部分以“数字化助力营商环境建设”为主题,对北京、辽宁、上海、重庆、哈尔滨、杭州等地区在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推行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改革方案进行了重点介绍。

  《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指出——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价值优势发挥,疫情防控得到全面支撑

  2021年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价值优势发挥,疫情防控得到全面支撑。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特别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极大地考验了我国数字政府和城市治理能力,同时加速推进了数字政府建设进程。结合数字防疫工作,数字政府展现出巨大潜能,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均不断提升。

  在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政府发挥重要效能。相关部门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助力疫情趋势研判、人流实时分析、风险人员识别、抗疫物资调配、病毒基因检测等,快速切断传染链条,有效控制疫情扩散,有力支撑复工复产。电子政务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打通卫生健康委、移民局、民航、铁路等部门数据,方便各地区各部门按需调用,实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的互通互认,为推动全国“一码通行”奠定基础。同时上线“防疫健康信息码”服务,汇聚并支撑各地共享“健康码”数据6.23亿条,累计服务6亿人次,政务服务数据的互通共享在抗疫防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比如,政府通过手机“云”办事,实现了政务服务“全程无接触、24小时不打烊”。国务院办公厅在各地区各部门配合与协同联动下,面向全国推出一大批高频办事服务,确保了疫情期间全国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

  2020年2月5日,河南省大数据局、省网信办、省公安厅、卫健委、交通厅,搭建完成全省疫情防控专项数据库,加强疫情数据汇集、分析和比对。贵州省信息中心从1月24日至2月13日,共为贵州省防控办安装了13套电子办公设备,完成40多人次上门保障服务,为贵州省防控办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东“粤康码”的背后汇聚了多渠道采集的个人健康数据,并且支持快速便捷的采集和查验,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8月,疫情防控期间,“零走动”“掌上办”成为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首选,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体办件量378万件,其中线上办件133万件。分地区来看,22个地区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网办率超过50%。

  参见《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p8-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

  《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指出——

  数字政府高素质人才梯队建设与干部培训不容忽视

  2021年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不仅对公众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职人员,尤其是数字政府领导干部的数字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保障是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基础,政府数字化转型中更需要懂技术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领域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资源不足。既懂专业业务与行政管理,又懂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开发和管理的高质量人才“供不应求”,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复合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而建设一支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专业队伍需要长期的培训、锻炼、实践,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求迫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紧缺。

  二是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仍需提升。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往往能够影响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信息化意识不足、信息化知识储备不够、信息化能力不强直接导致领导干部信息化业务开展困难。提高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是促进数字时代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是人才引进与交流渠道不畅通。由于缺乏引进信息化人才的渠道,缺少人才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升的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对信息化数字化人才开展专门培养的高校和单位还比较少,缺乏适应数字政府发展要求的人才战略和措施。部分地区专家指导、交流合作的机会少,座谈研讨、实地调研无法深入,难以解决数字政府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参见《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p12-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

  《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指出——

  数字政府必须严控数字政府安全底线与安全防线

  2021年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坚持数字政府系统化、标准化的建设理念。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网络安全危机不容忽视,坚守安全底线至关重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建设协同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常态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是促进数字政府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持续关注国际环境,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常态化网络安全信息通报机制,搭建统一的网络安全监测分析平台,为海量数据提供预警机制,大幅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在网络安全预警上不断提升突破。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设,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厘清数据生产者、管理者、使用者责任,建立数据常态化安全运营的管理体系,重视数据行为审计监测,确保数据安全使用、规范使用,探索和加强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彻底摸清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短板与漏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政务系统与政务信息资源安全,提升有关领导干部的信息化专业技能,增强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第三方运营、维护参与单位及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尽快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为各部门与省、市、县级机构间信息传输提供必要的网络支撑,便于各部门利用电子政务内网开展涉密业务,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内网的作用。积极推进涉密移动办公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办公效率。

  参见《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p21-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

  《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指出——

  已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有效推进路径

  2021年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全国上下全力下好“放管服”改革这步“先手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筹推进、推动试点示范、注重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良性互动,已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有效推进路径。

  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各地区着力构建改革谋划、执行落地、评估问效的工作闭环,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攻坚任务落地。

  一是统筹谋划。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到来,信息化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和政务服务发展,建立健全了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完善全国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近年来,我国政府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契机,发挥信息化在改善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治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以互联网思维促进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规划先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制定发布了三批国务院部门近3000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制定40多项平台工程标准规范、60多项高频应用的全国性电子证照标准。通过出政策、定标准、建机制,为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制度保障。打造了标准统一规范、上下整体联动、业务深度融合的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形成了全国政务服务工作的“一盘棋”。

  三是试点推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好差评”、电子证照等多个专项工作,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以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区为典型代表,大胆探索,因地施策,注重创新引领,推出“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政府数字化转型”等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全面推广,其在全国的标杆示范地位进一步巩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许,对深化政务服务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推广的全球50个电子政务创新经验中,我国有5个实践案例入选。

  参见《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p24-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

  《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指出——

  全国各地区“互联网+监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2021年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2020年各地区“互联网+监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2019年,各地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互联网+监管”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动本地区“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按照要求全面开展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对接工作,推动构建形成统一规范、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全国“互联网+监管”体系。

  一是各地区高度重视“互联网+监管”工作。“互联网+监管”工作是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地区积极将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作为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不少地区将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把“互联网+监管”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全面加强工作统筹,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推进系统建设和改革工作,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互联网+监管”工作有力推进。

  二是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主体功能基本完备。各地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任务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在全面梳理各类监管信息资源和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全程动态监管。调研发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建设了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了服务界面、事项管理、风险预警、行政执法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合监管、信用监管、非现场监管、综合分析等系统功能,基本完成“互联网+监管”系统主体框架和主体功能的建设,完成了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初步联通的任务要求。

  三是系统建设成效初显,创新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各地区依托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积极推动现有监管系统整合,实现各类事中事后监管数据汇聚,开展监管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在实现监管信息全程可溯、监管部门协同化办公和智能化决策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创新经验和做法。浙江省依托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全省统一执法监管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检查事项全入驻,3170个部门、54781个执法人员通过“浙政钉”App实现移动端掌上执法,该App上线以来,全省掌上执法率达99.2%,日均活跃用户数31929人次,执法总数326.7万次。广东省积极探索监管移动化,对接统一的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签名、人口库和法人库等11种公共支撑能力,打造全省统一移动执法办案系统,为一线监管人员赋能,为基础工作人员减负,支持执法人员快速出动、科学取证、自动留痕,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实效。江苏省依托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围绕企业注册登记、行政许可、企业投标、投诉举报等信息,从注册登记、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精准画像,为部门开展信用评级、信用监管、精准监管、风险预警等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市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数据中心,结合企业信用系统归集数据以及互联网采集数据,搭建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将163万余户企业纳入监测范围,监测企业重点行为41项,监测重点行业77类,建立了风险线索核查反馈机制,向18家市级部门下发了共计755条国家平台推送的风险预警线索,将监测结果广泛运用于随机抽查、消费维权、执法办案等多个领域,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

  参见《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p35-3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

  《数字政府蓝皮书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指出——

  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全国标杆示范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1年11月26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部署要求,推动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继续委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2020年度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第三方调查评估工作。

图片4.png

  省级政府方面,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四川、贵州8个省级政府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为非常高(超过90),占比为25.00%。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云南、宁夏18个省级政府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为高(90~80),占比为56.25%。6个省级政府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为中(80~65),占比为18.75%。分析发现,与2019年比,四川省由“高”组别升为“非常高”,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山东省3个地区由“中”组别升为“高”。

  总体来看,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典型代表,大胆探索,因地施策,注重创新引领,推出“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政府数字化转型”等多项改革举措,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许,对深化政务服务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这些省份的全国标杆示范地位进一步巩固,推动形成了各地区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格局。

  北京市紧紧围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平台支撑,以多元载体拓展服务新内涵,不断升级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区域办”。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市建成覆盖四级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政务服务平台个人用户总数2040万,企业用户总数210万,81%的事项实现“全程网办”,138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9000余项事项实现市区两级“全城通办”。

  上海市聚焦企业群众需求,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深入推进部分办事频率高、难度大的事项“一网通办”。由市分管领导牵头,对15个高频“一件事”的办理流程进行整体性再造,实现平均减环节69%、减时间54%、减材料75%、减跑动71%。通过告知承诺、电子证照应用、数据共享核验、行政协助等方式,实现“上海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截至目前,市、区两级1.2万多份材料实现了办事人免提交。

  江苏省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定位,遵循“打造全国最好的政务服务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不见面审批”改革形成的优势,构建形成“一网四端”线上政务服务体系,线上政务服务网用户注册总量7686万人,总访问量11.3亿次,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事项“不见面”办理,实现了98.61%的事项不见面审批。全年线上办理事项897.5万件,网办率达58.3%,服务效能处于全国前列。

  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按照“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理念,围绕“智能导服、收办分离、线上线下融合”目标,通过“业务标准化、数据实时化、系统组件化、体验一致化、管理数字化”五大关键方法,高质量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初步构建“网上一站办、大厅就近办、办事更便捷”的“一网通办”浙江模式。

  安徽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现高频事项“一站办”“一窗办”“一次办”,推出政务服务“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市场主体和群众找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达99%,凭借“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大幅提升用户办事体验。

  广东省针对群众、企业和公务员三大群体,推出“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三大移动平台,促进政务服务不断升级优化,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粤省事”平台已集成87种个人电子证照,上线1600多项高频服务,88%的事项实现“零跑动”,平台实名注册用户突破9100万人,日均访问量保持5000万人次以上、业务量1600万件以上。“粤系列”三大移动平台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形成“三箭齐发”的良好态势,积聚起庞大用户资源并形成渠道优势,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核心资产。

  四川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打造“1+N”(1个应用中台,PC端、移动端、自助终端、电视端等N个渠道)政务服务矩阵,形成“1+5”(1个省级主站点,省、市、县、乡、村5类站点)政务服务建设运营新体系,上线14个综合服务专区,183项主题场景服务,640余项高频便民服务,构建起同源多端、全域通办的全省统一线上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实现“百姓大小事、天府通通办”。

  贵州省以全力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大数据效益,以政用数据的聚通用为目标,推动部门专网和贵州政务服务网的数据汇聚和业务融合,省市县三级4000多个部门、1500余个乡(镇)政务服务中心、1.7万余个村(居)便民服务站集中在贵州政务服务网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内外一张网”,构建了“省级为引领、市州为枢纽、区县为阵地、乡村为延伸”的五级政务服务体系。

  参见《数字政府蓝皮书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1)》p4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